string(4) "test" int(216) 碧爷爷故事集正文 《碧爷爷故事集》第二卷62、环江县推行“包产到户”(第1页/共2页),碧峰作品集,,360小说阅读网
您的位置:首 页 > > 碧爷爷故事集 > 碧爷爷故事集目录 > 正文 《碧爷爷故事集》第二卷62、环江县推行“包产到户”(第1页/共2页)
返回目录 | 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收藏本页

碧爷爷故事集 正文 《碧爷爷故事集》第二卷62、环江县推行“包产到户”(第1页/共2页)


****3*6*0**小**说**阅**读**网**欢**迎**您****

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,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    环江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,县治在思恩镇,距南宁334公里。大、小环江流经县境,故名环江县。

    环江县农业以种植水稻、玉米、豆类和木薯为主。解放前,一些民族尚在原始部落状态,千百年来刀耕火种,人力畜耕,生产力十分低下。主要是大石山区的农户一年一度在山窝、山坡或深山老林烧荒播种,秋季收割。

    解放前的水稻种植也是人工手耕为主,平均亩产仅93公斤。因环境恶劣,除极少数人外,人们生活贫苦,而山区民众生活则处于极端困苦状态。

    据《宜北县志》载:“全县贫苦农民占90%以上,一日三餐稀饭,少油盐,日常不过清水煮菜。”而《环江县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叙:解放前毛南山乡,九分石头一分土,十年九旱穷山沟,一年普遍缺2——3个月的口粮,每天只能吃两餐拌瓜菜或红薯的稀饭,经常缺少油盐。上南村人均旱地九分,外人嘲笑“有女莫嫁上南村,挑水好比上天门,早晨吃点苦麻菜,夜晚啃点雷公根。”

    景阳乡142户,580人,一般早上吃包谷粥,常年累月吃红薯、南瓜,缺少油盐。比较好的家庭,有时煮菜时将火麻捣碎放进菜里当油吃。一般农家自种棉花,自织自穿。穷人则往往衣不遮体。

    环江山大林密,历代视为偏远荒蛮之地。文盲、半文盲占人口总数95%以上。千百年来,各民族杂居相处,风行诸多原始愚昧野蛮的习俗,至二十世纪,人们仍在诸多神话口传中,寄托着善良纯真的信念和期望。

    有史以来,环江都是出名的贫困山区,至今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48个山区贫困县之一,属国务院帮助广西的重点扶贫县。

    解放前,环江县以自然经济为主,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原始经济为辅。据解放后环江县88个小乡(全县125个小乡)第二、三期土改的统计,解放前占农村总户数3.7%的地主,占有耕地14.89%;占农村总户数2.9%的富农,占有耕地9.41%;而占农村总户数54.9%的贫雇农,则占有耕地31.1%。部分贫苦农民以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上缴租地的费用,经济剥削造成的贫富不均客观存在。而在一些尚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,贫富分化现象并不凸显,民众生活方式,基本上是草棚茅舍,温饱难求。

    1951年10月,环江县开始进行土地改革。至1953年土改结束,全县农民人均拥有耕地2.4亩,实现了“耕者有其田”。**实行轻徭薄赋,农民生活逐渐有了改善。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4989.38万公斤,农业人口人均有粮333公斤,基本上能够解决温饱问题。

    1952年至1955年间,环江农村经历了从“互助组”到“合作社”运动。也正因解放前环江县诸多地区就有原始部落的集体协作生产习惯,农民们对互助组(土地和农具、耕牛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所有)的形式也容易接受。农业收入除交公粮外,余下全由农户自由支配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高。1952年春,三乐乡塘兰村组成环江第一个互助组——崖日坚互助组。1954年2月,以崖日坚互助组为主转建成塘兰农业社,这是环江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。崖日坚这个农业生产集体化的带头人,在大跃进年代中,却因为批评县委书记洪华大搞弄虚作假,坑害农民的“反瞒产”运动,而死于非命。

    1955年8月22日,**广西省委召开区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,省委书记陈漫远传达《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》。各级干部回县以后,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,全县大批“小脚女人”的“右倾保守思想”,由县委书记张德亲自挂帅督导,很快掀起农业合作化**。1956年1月,环江县农村普遍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入社的农户必须把土地和生产资料全部交给高级社统一安排,取消土地分红,实行“各尽所能,按劳分配,多劳多得”的分配制度。在大办合作化运动中,各级干部对农民采取“一哄二抬三强迫”的办法,一时闹得人心惶惶,乱子四起。

    干部们对农民大搞宣传攻势:“听**的话,跟**走。”“土地是**分给农民的,**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,合作化是让农民共同富裕的路。”“合作化,集体劳动,走苏联老大哥的路。苏联的集体农庄,拖拉机耕地,自流化灌溉,康拜因收割,种地不用人力,全都是机械化大生产。”“实现合作化,搞集体生产,人多力量大,搞起生产有干劲。”“入社光荣,不入社可耻。”……

    干部们在农村和社会上大造“入社光荣”的政治声势。尤其在转高级社时,入社成为政治待遇,对地主、富农、反革命份子,实行群众评议,表现好的,可以摘帽入社,否则入社后实行管制劳动改造。因此,不入社的人社会地位比地富还低。许多没入社的群众只好蜂拥而至。对还不愿入社的人,一卡二压三批判。

    干部们为了完成任务,对不愿入社的群众实高压,发动已经入社的社员,开会批斗那些不愿入社的群众,经常是边批斗边打骂,搞得那些不愿入社的人一听说开会就紧张害怕。你越害
>>>点击查看《碧爷爷故事集》最新章节